春天来了,天气看起来似乎暖和了,但实际上人们仍会感觉很冷,因而民间素有“春天冻人不冻水”的说法。 “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的俗语,都是劝人们在初春季节,适当捂捂会更加健康。
初春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有显著影响。春天,气候变暖,气血活动也随之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则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备。
为啥要春捂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地减衣服。
“春捂”穿衣应下厚上薄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易遭受风寒侵袭,导致伤风感冒加重颈椎病的症状。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早春时节,有些人常早早地换上春装,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这时寒气与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到酸胀不适,关节僵直等,从而引发关节炎。
春捂,把握好时机
冷空气到来之前,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就会捷足先登。因此,“春捂”要把握好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就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
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儿童、老人应该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便是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则会冻出病来。
春捂,别捂过了头。
春捂,也是有限度的,1 5℃可以视为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 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