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阅读:209 发布时间:2015-08-26 10:50:23
缺铁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而发生的一类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任何性别、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但以婴幼儿和育龄女性的比例最高,特别是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较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发展中国家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缺铁性贫血男性发病率约为10%,女性20%以上,孕妇40%,6个月—3岁发病率最高,可达50%甚至更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模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对含铁食物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致使缺铁性现状较为明显。
缺铁性贫血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及时间过晚;2、青少年偏食和生长过快;3、慢性失血(女性月经血过多、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钩虫病等);4、铁的吸收障碍(胃大部分切除后、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缺铁性贫血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大多不能确定发病的时间或日期,一般是因机体其他疾病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才被发现,且其主要表现症状与贫血的程度直接相关。
缺铁性贫血除了有贫血的共同表现如乏力、疲劳、心悸、气促、眼花、耳鸣等还有由于铁缺乏而出现的特殊表现如头发干枯少光泽,指甲变薄变脆易折,舌乳头萎缩;儿童还可能出现吃生米、纸學、泥土等“怪现象”。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以补充铁剂为主。轻者以口服为主,重者或同时患有消化道疾病的则应采取静脉补铁的方式。
除了药物之外许多食物也能起的补铁的作用,比如动物内脏、各种瘦肉、动物血液(猪血、鸡血、鸭血等)蛋黄等动物性食品铁的含量都是很高的。其它如豆制品、芝麻酱、木耳、香菇、大枣等也是不错的补铁食物。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补铁的同时还要查治原发病,一并予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