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烧药的合理应用(药剂科:于振波)
阅读:108 发布时间:2015-10-23 11:46:32
发热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温度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大部分退烧药为非处方药,加之家长缺乏对治疗剂量中毒剂量的认识,及不遵医嘱的情况极易导致小儿药物中毒,因此急需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用药指导,使患者知晓如何合理使用药物。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轻度发烧本身并无危险,故38.5℃以下,精神状态尚好,学习未受到影响,通常不建议使用退烧药。此时可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洗温水澡或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拭身体,酒精擦拭,冰敷或使用退烧贴。
当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选择退烧药。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对小儿相对较安全,但注意不要过量。布洛芬退烧作用强,但会导致大量出汗,甚至虚脱,不适用于腹泻及脱水患儿,肾功能不好者也要慎用。
退烧药多在两小时内起效,平均起效时间为服药后1小时。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服药后开始出汗、哭闹或者精神状态好转,证明药物开始起效了,不要急着加药或者换药,一般6到8小时给药一次即可(一般24小时内不应超过4次),用的太勤可能会引起肝肾损伤。
不可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退热为对症治疗,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失后体温再度上升。不同的退烧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孩子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退烧药并不是降温越快越好,降温过于迅速易造成小儿大量出汗而虚脱,因此理想的退烧药退热效果应是温和的,体温降到低于38.5℃即可。另外还要适当补充水分可加速机体排泄而有利于退烧;衣着要宽松、透气、切记捂厚被褥,以防高热惊厥。
切勿将成人药用于小儿退热。阿司匹林禁用于3岁以下儿童,而慎用于12岁以下儿童。小儿急性发热疾病时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另外国内内科医生专家反复强调安痛定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高烧,因反复多次注射本品可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半岁以下儿童发热时不宜使用退热药来降低体温,而应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小儿发热病程一般为3到5天,可先根据病情用药缓解。但若用药后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