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简介
·
主办单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吉ICP备14000575号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临床医疗
医生风采
临床护理
教学科研
党群工作
就医指南
人才招聘
耳鼻咽喉科
|
儿科
|
肛肠科
|
骨科
|
神经外科
|
妇产科
|
骨伤科
|
风湿科
|
康复科
|
肝胆脾胃病科(消化内镜中心)
|
脑病科
|
心血管内科
|
皮肤科
|
治未病中心
热门搜索:
腰椎间盘突出
糖尿病
风湿
类风湿
中西医结合
您当前的位置: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
健康教育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9号
邮编:132012
电话:0432-65010533
0432-65010567
0432-65010666
信箱:jlzxyjhyyyzxx@163.com
“六问”腹泻安全性用药(肛肠科:郑刚)
阅读:167 发布时间:2015-10-27 13:53:36
腹泻
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
食物
毒素、肠过敏、全身性
疾病
或化学性毒物等原因,造成的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亿人次受到急性腹泻的侵袭。
腹泻的用药原则有哪些?
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对人体有益,如果盲目止泻,对病情反而不利。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症及
中毒
症状
较明显(如高烧)、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绝对禁忌。
急性发作期
呕吐
、腹泻、
脱水
情况较严重,应立即静脉补液或口服糖盐粉,并注意酸碱平衡。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可短时服用止泻剂。注意,止泻药中的地芬诺酯(苯乙哌啶)用于治疗腹泻时用
量
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一般每天2.5~5毫克,一日2~4 次,腹泻控制时,应即减量并停药。
要注意病因不同,用药有别。由肠蠕动加快所致的腹泻,比如
甲亢
、
糖尿
病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以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利于水分吸收而止泻。由肠黏膜分泌增加引起的腹泻,比如霍乱、细菌性
食物中毒
等,可以选择收敛剂和吸附剂,通过抑制肠黏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起到止泻作用。肠黏膜炎症和
溃疡
导致渗出增加引起的腹泻,可以选择黏膜保护剂,以保护黏膜,清除细菌、病毒和毒素。因肠道内菌群失调引起的
婴幼儿腹泻
和
抗生素
相关性腹泻,应该首选微生态制剂。有些腹泻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则宜酌情联合用药。
止泻药分几类?
止泻药为治疗腹泻的对症治疗药。主要通过减少肠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效果。止泻药适用于剧烈腹泻或长期慢性腹泻,以防止机体过度脱水、水盐代谢失调、消化或
营养
障碍。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四类:
改变肠道运动功能药此类药能提高胃肠张力,抑制肠蠕动,制止推进性收缩,代表药物有吗啡、复方樟脑酊、地芬诺酯、洛哌丁胺等。
肠黏膜保护剂也称吸附剂。可通过表面的吸附作用而吸附肠道气体、细菌、病毒、外毒素,阻止其被吸收或损害肠黏膜。药物有药用炭、白陶土、思密达等。其中代表药物思密达,主要成分是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等攻击因子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收敛保护剂可在肠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代表药物有鞣酸蛋白、碱式碳酸铋等。
其他如考来烯胺在肠内能与胆酸络合,可有效控制腹泻。
腹泻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吗?
腹泻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
等病原体引起,如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等。抗菌药物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 对肠球菌、肠杆菌、志贺杆菌、螺旋杆菌、霍乱弧菌等有较好的作用。非感染性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 90%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滥用抗菌药物,可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抗生素腹泻,从而使病情复杂化。
上一篇:
肱骨外上髁炎(手足科:文大鹏)
下一篇:
腰突症的生活起居指导(骨伤二科:宋雪岩)
仪
器
设
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德国海德堡公司)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仪(德国海德堡公司)
多波长眼底激光治疗仪(德国蔡司公司)
美国飞利浦超声诊断设备
皮肤科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
皮肤科—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
皮肤科—红蓝光治疗仪
皮肤科—光子嫩肤机
皮肤科—窄波UVB
泌尿外科——红激光治疗仪
经鼻胃镜EG-530
美国GE钼铑双靶乳腺照相机
医
院
环
境
首家体检中心
环境设备
医院环境一览
病房一角
医院环境
亲情服务
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名医专家
|
医院环境
|
预约挂号
|
在线咨询
|
网站公约
版权所有·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地址:吉林市长春路9号 邮 编:132000 网址:
www.jlzxyjh.com
联系电话:0432-65010567、0432-65010533
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问题。
吉ICP备14000575号
吉市卫网审【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