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
工作动态
就诊流程 来院路线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9号
邮编:132012
电话:0432-65010533
   0432-65010567
   0432-65010666
信箱:jlzxyjhyyyzxx@163.com
笔书岐黄 心系中医

阅读:229 发布时间:2017-04-11 09:31:51

笔书岐黄 心系中医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首届中医养生文化节
                           “我的中医情结•我的中医梦”有奖征文活动圆满落幕
 
  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推广中医优势诊疗项目,打造中西医结合文化品牌,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6年12月举办了首届中医养生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医院相继开展了中医传统疗法展示、中医养生大讲堂、中医养生进社区义诊活动、吉林市雾凇冰雪节中医健康伴你行、中医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江城百姓和全院职工的热情支持及参与,尤其是“我的中医情结·我的中医梦”主题征文活动作为一项贯穿本次中医养生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得到了全社会中医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其中更不乏有吉林市作家协会成员及外省市优秀作家参与。在收到的百余篇征文中,参与者们将自己对中医的认识、理解与喜爱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呈现出别样的中医魅力。医院聘请了相关专家成立评审工作组,对征文进行了认真反复的评审,共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及优秀奖十名。
  伴随着“我的中医情结·我的中医梦”主题征文活动的圆满结束,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首届中医养生文化节也将告一段落。未来,医院将秉承“中西合璧,表里兼修”的宗旨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责,在打造“中医养生文化节”品牌的过程中,在振兴中医药发展、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首届中医养生文化节获奖征文选登
 
三位医生与我的中医情结
                         ——一位患者与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故事
  人们都说京剧、国画和中医学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但笔者过去对中医国粹这一说法,始终抱有一种怀疑和乃至抵触的心理。认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是玄而又玄,虚无缥缈的理论,不如西医理论科学可信。加之幼年患病,喝中药汤子的那种苦涩难咽的记忆,因而对中医报有成见。虽不像梁启超、鲁迅那样诋毁和谩骂,但也敬而远之:能看西医时不看中医,能吃西药就不吃中药。对于他人所说的中医疗效明显的例证,就认为那不过是偶然之举罢了,而不以为意。这种观念直到最近几年才发生转变,而促使转变的直接动因则与贵院的三位好医生密切相关。
  笔者自幼体弱多病,不仅有“跳墙”求佛保佑的经历,还有拜倒在“十不全”脚下驱邪禳灾的荒唐之举。孱弱的体质煎熬到进了老年的门坎,各种缠人的慢性病便接踵而至。而经过多年的体验,西医治疗慢性病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疾病的折磨和亲友的规劝下,带着犹疑和无奈,笔者走到了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的殿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得到了三位医生的悉心治疗,正是他们“大医精诚”的风范,使笔者对中医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位是骨伤科的杨威主任,他用简单的复位、按摩就治愈了我的腰间盘突出;一位是风湿科的王元广主任,他只用一味中药针剂,就缓解了我的股骨头疼痛;一位是康复科的孙鹏主任,仅仅用三根银针,就控制了我的前列腺疾病。这三位医生,治病手法简单,费用低廉,周期较短,疗效显著,从而解除了多年慢性疾病的痛苦和困扰,使笔者恢复了健康。为此,2012年4月,笔者曾赠送孙鹏主任一面锦旗,上书:“妙灸神砭宅心仁厚,治痼疗疾济世悬壶”。这面锦旗虽然不够贵重,其中的联语也算不上精当,但却表达了我对三位医生的感佩和对中医的敬畏。他们,不仅治愈了我的疾患,也转变了我对中医的无知与偏见,并推动笔者走上了弘扬中医文化之路。
  在退休之后这几年的生活中,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怀疑中医、远离中医的不良倾象,让中医更多地造福于人民大众,笔者围绕中医文化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学习中医理论,实践中医养生。先后借购研读了《中医学概论》、《中医职称考试必读医古文》、《本草纲目》等基础书籍。阅读了《欣赏中医》、《品读名医》《中药趣话》等科普读物,从而走出了了解中医,品悟中医的第一步。我还把在旧书摊淘来,网上购来,自己认为有参考价值的中医书籍分送为我解除疾病的好医生,作为对他们的酬答。还坚持按照周尔康老先生创编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来规范身体锻炼。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既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也得到了健康,充实了退休生活。可谓一举数得,收益良多。
  第二件事是挖掘中医历史、宏扬中医传统。经过广泛收集资料,多方研究考证,发表了一批研究吉林古城中医药历史的论文,这些论文刊载于《江城日报》、《江城论坛》、《吉林名人》等报刊媒体。这些论文展现了吉林建城三百余年来中医药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宣传了古城名医的医风医德、精湛医术和优良传统。冀此表明了吉林中医源远厚重的历史积淀,也证明了吉林古城中医,是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中医传承和发展的渊源与根基。
  第三件事是协助中医申遗,保护中医品牌。原市政协委员、中医外科名医王恩培老先生,集百年积淀而研制的“王大膏药”,以其疗效和信誉,在吉林乃至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使这一知名品牌得到国家的支持保护,促其健康顺利的传承下去,笔者于2013年主动出手,通过协调市、区文化部门和申遗办理机构,撰写申遗报告,办理审批手续,终于在2015年夏秋之际得到批准并挂牌,成为正式注册的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四件事是宣传中医文化,培养中医情结。在参加老年读书沙龙活动中,倡导设立了“走进中医,享受中医”的读书专题。几年来,主要讨论交流了“名人与中医”、“医史掌故”、“名医轶事”、“医德佳话”等话题。通过学习讨论,使学友们了解了中医更亲近中医。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名医是中医的旗帜。贵院的中医,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是吉林市中医事业的中流砥柱。贵院的中医特色已成为全市中医业界的一面旗帜。以国医圣手李吉平大师领衔的一批中医人杰,在江城百姓中享有口碑和盛誉。笔者发现,近年来,贵院中医一些诊科,床位紧张,人满为“患”。一些名医,患者如堵,一号(挂号)难求。“治未病”反响热烈,特色珍室颇受青睐。“有病就去三医院‘国医堂’”,成为越来越多的江城百姓的呼声与共识。所有这些既是贵院中医实力的生动展现,也是践行“和合共生”理念,弘扬中医文化所结出的累累硕果。笔者年逾花甲,已不可能成为济世悬壶的医者,但将终身铭记杨威、孙鹏、王元广三位医生的功德与身教,为弘扬中医文化付出绵薄之力,亦可在晚年享受中医带来的健康与幸福。这,就是一名普通市民与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故事,这,就是一位资深患者对中医永远的情结。
  在拙文即将杀青之时,请允许笔者将清未民初之际,吉林城著名诗人顾晋昌盛赞吉林名医的诗句,献给贵院“首届中医养生文化节”,并借此表达对贵院中医人杰的礼赞:
岐黄艺理本难明,阅历年深自有成。
起死回生针术妙,得心应手脉调精。
医人无异医家国,用药何殊用甲兵。
今市悬壶为业者,功高和缓是虚名。
                                                                          作者:李荫棠




版权所有·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地址:吉林市长春路9号 邮 编:132000 网址:www.jlzxyjh.com
联系电话:0432-65010567、0432-65010533
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问题。
吉ICP备14000575号 吉市卫网审【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