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
最新医讯
就诊流程 来院路线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9号
邮编:132012
电话:0432-65010533
   0432-65010567
   0432-65010666
信箱:jlzxyjhyyyzxx@163.com
春补阳气百病消   中医补阳有妙招

阅读:219 发布时间:2017-04-11 09:51:17

春补阳气百病消   中医补阳有妙招
 
  经过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终于迎来了草木萌发的春天。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旧病易发的季节。怎样科学养生,才能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呢?
        春季养生  贵在养阳
     风湿免疫科主任魏德源说,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类是自然之子,从养生角度来看,也要顺应天时,才能取得好的养生效果。
     他说,春季养生,重在养阳。这里的阳,指的是阳气。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阳气这团人体的生命之火如果消耗太多,火就会提前耗尽,人就会提前衰老。而一些不良习惯会损伤阳气,例如贪凉、过食冷饮、睡眠无规律、熬夜、抽烟、喝酒等。因此,人们在春季应按时入睡,阳气才能正常升发,如果休息不当,阳气无法升发,久而久之会导致阳虚。出现腰膝酸软、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无味、容易流汗、精神不振等症状。因此,春季特别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科学养阳要从饮食、运动、心情等几面进行调理。
春食芽菜有助排毒壮阳
     魏主任介绍说,春季养阳,在饮食上就要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春季食补要把握以下三大重要原则。                  
     第一,春季饮食要注意清淡,吃容易消化的饮食,不要过度食用燥热、辛辣的食物。火锅、麻辣烫等食物尽量要少吃或不吃。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此外,春季还要多饮水。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春季可饮清香四溢的花茶,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切记,春季一定不宜贪冷饮,否则会使脾胃受寒,阳气升发受阻。
     第二,春天宜食新芽。一些枝叶的芽,如绿豆芽、刺老芽、蒲公英、蒜苗等可以多吃。这些新芽是因是攒了一冬的营养,营养价值是很高的,是最有能量的美味。绿豆芽性凉味甘,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若春季得了口腔溃疡,或是小便发黄、眼屎多等,就要多吃绿豆芽解解毒了。
     第三,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小根蒜、洋葱、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春韭能祛阴散寒。而且,春季人体肝气偏旺,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多吃春韭可增强脾胃之气,有益肝功能。山药营养丰富,具有健脾益气,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可以补肾益精,可增强人体抵抗力,也宜于春季食用。若按照以上三大春季饮食原则进行科学食疗,一整年都会身体倍儿棒。
 慢运动有助阳气舒发 
     魏德源说,春季“生阳”还要多运动。他建议人们,春季要顺应天时,早睡早起。早晨太阳升起了,就可以起床出去踏青、运动、呼吸新鲜空气,以舒展人体的阳气。
     说起运动,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剧烈跑跳、大汗淋漓。魏德源指出,春天的运动方式,更适合选择散步、太极拳、八锻锦、慢跑等舒缓的项目。到户外踏青,沐浴春天的阳光,把身体的肌肉、关节活动开,运动以肢体发热,身体微微出汗为度,不建议大汗淋漓,否则会使阳气外泄,对身体无益。
好心情亦能养阳气
     春季,最容易遇到的身体问题就是肝火旺盛,很多人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心慌、口苦、头疼、头晕等症状。导致肝火旺盛的原因有很多,饮食燥热、情志不畅、休息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肝火上升。 因此,魏德源建议人们, 春季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若思虑过度,忧愁不解,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条达,使体内的气机升降运行失调,使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丛生。特别是患有精神病、肝病、高血压等病的患者,若不注意情志养生,极易引起旧病复发加重。所以,春季务必保持情绪愉悦,乐观达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他说,春季里若有烦躁等现象,普通人群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调整,例如服用乌鸡白凤丸,该药可以舒肝、养肝,调气血、解疲劳,无论男女都可以服用。春季吃一至两个月均可。如果特别焦躁易怒,可以服用丹栀逍遥丸进行调理,该药可以清热、除心烦、疏肝健脾,服用一段时间后,烦躁易怒的现象就会得到改善。
 






版权所有·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地址:吉林市长春路9号 邮 编:132000 网址:www.jlzxyjh.com
联系电话:0432-65010567、0432-65010533
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问题。
吉ICP备14000575号 吉市卫网审【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