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抗洪救援的大后方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7.13抗洪救灾医疗工作纪实
“大灾大难面前,我看到了科室全体同事的付出,见证了他们舍己为人的奉献,也感受到了医院‘和合共生’的精神内涵已经深植在每个三院人的心中;我为在这样的科室、在这样的医院中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说起这段时间的感受,急诊科护士长康颖翠有着这样的感慨。
从7月14日晚开始,我院急诊科就开始了不同往常的繁忙,来去匆忙的脚步声,医生指挥抢救的呼喊声打破了一个个平静的夜晚。陆陆续续从受灾地区送来的患者被抬上了抢救床,接上了监护仪……
从灾区送来的患者大多是外伤,因为伤口接触过污染物,处理起来需要非常细心。一名家住四合的受灾群众,看见洪水中的其他群众已经无路可退,他就打开自家的大门,想要让大家进来躲一躲。但是洪水的力量太大了,就在刚刚开门的一瞬间,洪水不仅将他拍倒在地,还将旁边的一扇玻璃拍碎。洪水混着玻璃碎片仿佛一张铺天盖地的网将他紧紧裹住,身上刹那间划出十多处伤口。
患者送到医院后,急诊科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伤口的消毒、处置、缝合让患者的身体再次经历了疼痛,整个人的精神已经要支撑不住。急诊科的护士们看在眼里,自发的为这样的患者买饭买水,叮嘱他们吃下,看着他们休息,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然后,再投入到紧张的救治中去,周而复始……

晚上的连夜诊治,让急诊科的医生护士深感疲惫,但白天的工作仍不能懈怠。科室针对洪灾突发状况,及时调整了人员排班计划,所有人员加班加点,增派值班医生护士,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和安置。
灾情就是命令,“去不了一线也要坚守”的信念深埋在科室每名工作者的心中,平均一天几十个受灾群众的接诊量,一上午处理35个外伤患者,同时抢救8名患者的超大工作强度,让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体力和吃饭都成了问题。
中午已经过了12点半,食堂早没有了饭。大家买来冷面,刚刚坐下端起手中的碗,一阵急促的消防车警报声传到了耳畔。“这个时间,消防车应该在前线,怎么会距离医院越来越近”想到这,全体医护人员齐刷刷放下了碗筷,推起抢救床,奔向了门口。果然,消防官兵从车上抬下来一位浑身是泥的人,说是从灾区抢救出来的群众。
急诊的医护人员赶紧将人抬上平车,当时这名受灾群众已经意识不清,眼神涣散,对于医生的询问也没有明显的反应和回答。大家赶紧为其进行检查,建立静脉通路,吸氧。通过抢救后,急诊将病人转移到外科住院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当天就脱离的生命危险。
这段时间,医院接诊了很多来自灾区的患者,他们或是因为受伤被送医,或是因为家园被毁,无处可归;只要是来自灾区,医院都竭尽一切所能给予治疗和安置,开启绿色通道,不需要先挂号,先缴费,而是将治疗摆在第一位。

在来院的受灾群众中,还有一一对夫妇因为在急诊检查中发现患有严重的冠心病,被收治住院。洪水来袭,这对夫妇逃出来时并没有带现金。了解到这一情况,科室马上为他们买来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并每天给他们按时打饭、送水。经过精心的治疗,一名患者已经出院。
“救治是基本,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是责任,我们不但要救身,更要救心!”急诊科主任刘婉嫣这样要求所有的科室医护人员。给予受灾群众无微不至的温暖是这个特殊时期里医护人员的特殊使命,我们不仅要做医生、护士,更要做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在医院各科室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接诊救治的188名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无一例不良事件报告。
就在急诊科,就在这些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的医生护士当中,很难想象他们中有的人家里也遭了灾,因为没人因此请假,没人因此卸下肩头沉甸甸的职责。“不能去一线参加医疗救援,我们更要保障好医院急诊这个大后方”而自家的灾情,就成了闭口不提的小事。除了急诊科,医院其他临床科室也都在加班加点,确保抗洪救灾期间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时刻,是你们勇敢向前;危急时分,是你们冲锋一线;每一次坚守都是你们在医院历史史册上的浓重一笔;每一份付出都是医院“和合共生”精神内涵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