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前一道坎 老年人髋部骨折该手术还是该保守治疗?
出镜专家: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微创骨科主任 任杰
常有人问:我家老人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是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更好?
我只能很抱歉的说,做手术也好,保守治疗也罢,都存在很高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所谓保守治疗,就是不手术了,回家躺着,或者牵引,或者躺着等骨头自己愈合,那么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生:
可能一:幸运的话,老年人挺过3-4个月的时间,骨折愈合了,虽然病人元气大伤,但是好歹能站起来了。这之后又有两种发展方向,有人一切都开始好转,逐渐恢复了日常生活(可能会有些瘸),而有的人因为身体消耗太大,虽然能站起来了,但是活动量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劫算是挺过来了。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少呢?除非骨折前身体非常硬朗的,否则可能性极小,不足20%,且平时身体越差,基础病越多,可能性越小。
可能二:经过几个月的卧床,能下地或者坐轮椅了。但是身体虚弱的很,心肺脑疾病接踵而至,最后又挺了几个月,最终死亡。
可能三:由于老年人骨头愈合能力很低,再加上虽然躺在床上,但是却难以保证一动不动,骨折部位刚长好一点又因为活动而断开。最后的结果是骨折经久不愈,或者在错误的位置勉强愈合,造成永远丧失了行走和自理能力,即使保住一命,却需要长期坐轮椅,需要家人照顾。
可能四:卧床保守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在3个月内死亡。这种可能性超过40%。
综合数据来讲,老年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一年以内的整体死亡率超过50%。
那是不是手术就可以确保周全呢?
手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让病人早下地,至少很快就能够坐轮椅,坐起来,不至于长期卧床,这意义重大。早一天下床,或者早一天坐起,就意味着早一天降低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由于骨折被固定上,提供了良好的愈合环境,相对来说,更容易长好。也就是说有更大的概率,以后能重新走路和自理。
但是,手术对病人本身就是又一次打击,手术要麻醉,要出血,要切口子,要动骨头。是一次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发起,有病人和家属共同参与的和死神的抗争。很遗憾,有些时候抗争会以失败告终。一些老年人没能挺过手术这一关,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几周内,因为各种并发症(主要还是肺部感染、肺栓塞、褥疮、心衰、脑梗、感染等)而死亡。还有一些病人虽然挺过了住院期间的日子,却在回家后几个月内因上述并发症的出现而去世。
但是,从整体死亡率来说,对于骨折前身体还不算太差的老年人来说,手术比保守治疗整体死亡率要低很多。毕竟,手术后可以早期坐起甚至下地,这是在这个年龄,面对这样的疾病病情,至关重要的一点。
那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这是让家属头疼的问题,很多家属寄希望于让医生帮着做选择,但医生又怎么能随便帮别人的家人做决定呢?说白了,这就是患者的家事,是需要病人一家人开个家庭会议商量决定的重大事件。万一出现了不好的结果,又怎么办呢?作为医生,我们只能把病情、把利弊,把概率,把注意事项,把方式方法尽可能详尽的告诉家属和病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是患者和家属的权利,也必须由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根据老年髋部骨折2017最新版的专家共识,我个人的建议是对于身体不算太差的患者,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尽可能的争取手术机会,而且越早越好。因为整体来说,手术后一年内死亡率低于30%,甚至低于20%,而保守治疗死亡率高于50%。当然,这是群体数据,针对某一个个体,只能说家属配合医生护士一起,来把这场仗打好,至于结果,万一不好,请一定要理解,这本就是一场有三成的可能会输的战争。而如果术前身体就有很多基础病,那输的可能性又会大一些。
2016年年初,我好朋友的奶奶97岁发生了右股骨颈骨折。但是老奶奶平时有冠心病,老慢支,平时生活无法自理,走路需要人搀扶。这种情况下,来找我,作为骨科医生,好朋友自然而然都让我做决定,我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最后我的意见是手术,做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非常成功,术后3天下地,现在两年多过去了,老奶奶的老年病,比以前严重多了,但是还能搀扶着稍微走走。当机立断,全家配合,充分理解,精心照顾,作为家属,能做的就是这样。
如果手术治疗,是用内固定好还是关节置换好?
这事要分开说,首先说股骨颈骨折。
一般来说,股骨颈骨折有两种治疗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打钉子,一种是换人工关节。
前面已经说了,股骨颈骨折由于受伤的当时特别容易损伤到供应股骨头的血管,造成几年后出现股骨头坏死。
所以呢,对于年轻些的人,或者骨折端错位不明显的人(骨折端损伤血管的概率低一些),建议应用螺钉固定,但是螺钉固定后需要等待骨折愈合,所以需要卧床一段时间,所以适合年轻些的身体好的人。
而人工股骨头置换呢?适合高龄的,骨折错位明显的,身体情况一般的,预期寿命在10-15年以内的病人。因为换了人工股骨头后很快就能够下地活动,打断卧床的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类人群建议选择。
人工股骨头置换又叫半髋置换,只换股骨头这边,股骨头对面的关节窝并没有做处理,这样相当于假体和骨头之间摩擦,假体的使用寿命有限。如果预期寿命15年以上,身体还行的,或者本来就有髋关节的关节炎的,就不适合半髋了,就需要连对面的窝一起换,就叫全髋关节置换,假体使用寿命会久一些。
当然,费用方面说,打钉子最便宜、人工股骨头其次,全髋最贵。
从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来说,也是打钉子最快、风险最小,半髋其次,全髋手术时间稍长,风险高一些。所以对于身体不怎么样的老年人,错位又明显的,就选择半髋最好。
而打钉子也不是什么都好,如果血供被破坏了,钉子打完,过一两年后,很多人会出现股骨头坏死,到时候可能还需要再做换关节的手术。所以这种实际上是有点赌运气的性质,因为手术前谁也不知道这些小血管是不是已经被损伤,以后股骨头会不会坏死。所以只能是错位不明显的打钉子不坏死的概率大一些。而对于年轻人呢,因为预期寿命还很长,而假体都有使用期限,所以即使冒着还会再做股骨头坏死手术的风险,也要闯一闯,大部分人(70%左右)还是不会坏死的。
所以,根据病人的预期寿命、身体基础情况、骨折端错位程度、经济条件等来综合选择。
再来说说粗隆间骨折。
由于粗隆间骨折的病人绝大多数是高龄患者,且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也常常有其他基础疾病,所以治疗比股骨颈骨折更复杂。
现在主流的有三种手术方式可以选择:
第一种是上钢板。适合于碎的不厉害的粗隆间骨折。 优点是不需要打通骨髓腔,出血、脂肪栓塞等风险少一些。
第二种是髓内钉,适合于粉碎比较重的粗隆间骨折。优点是对肌肉等软组织切割少,但是因为要打通髓腔,出血多一些,而且需要特殊的牵引床和C臂机,在小医院开展不了。适合于骨质疏松严重的和粉碎严重的骨折。
第三种就是人工关节置换了,上面已经提到过。不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更适合于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仅有一小部分适合做全髋,而且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会稍微高一点。优点就是不需要等待这么久的骨骼愈合,很早就可以下地,缺点是价格高一些,而且假体也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技术要求也高一些。
这三种技术的适应人群略有不同又有所交叉,费用、技术要求和手术相对风险方面是依次增高的。但是能够早期下地活动的时间却是依次更早的。
不过,无论哪种技术,理论上都能达到治疗目的,就看患者适合那种手术方式和医生最终的诊断和建议,这个比病人单方面的选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