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简介
·
主办单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吉ICP备14000575号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临床医疗
医生风采
临床护理
教学科研
党群工作
就医指南
人才招聘
耳鼻咽喉科
|
儿科
|
肛肠科
|
骨科
|
神经外科
|
妇产科
|
骨伤科
|
风湿科
|
康复科
|
肝胆脾胃病科(消化内镜中心)
|
脑病科
|
心血管内科
|
皮肤科
|
治未病中心
热门搜索:
腰椎间盘突出
糖尿病
风湿
类风湿
中西医结合
您当前的位置: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
最新医讯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9号
邮编:132012
电话:0432-65010533
0432-65010567
0432-65010666
信箱:jlzxyjhyyyzxx@163.com
如何早期区分儿童普通感冒与过敏性鼻炎
阅读:335 发布时间:2019-02-12 09:42:00
如何早期区分儿童普通感冒与过敏性鼻炎
普通感冒和变应性鼻炎均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普通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鼻部和咽部炎症,而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原刺激引发的鼻部疾病,这两种疾病常表现有相似的鼻部症状,包括流涕、鼻塞及喷嚏等,普通感冒可加重 AR的症状或诱发 AR急性发作,而特应性体质儿童又易患普通感冒,故这两种疾病常易被混淆。
由于儿童体质的特殊性,普通感冒和过敏性鼻炎治疗不及时均会导致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儿童普通感冒和 AR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该从以下几点早期识别,提高诊断率。
一、 发病病因不同
(1) 普通感冒:即急性感染性鼻炎和咽炎,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以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鼻病毒最常见,其次为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亦可合并细菌感染。
(2)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 IgE介导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当致敏的鼻黏膜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变应原与 IgE结合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组胺、白三烯、激肽等炎性介质释放,刺激鼻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产生清水样涕、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二、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1)普通感冒:常发生在季节交替之际和冬春季,起病较急,早期主要表现为鼻、咽部卡他症状,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等症状,始于感染后 10~12小时,2~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持续时间 7~10天,部分患儿可持续到 3周甚至更长。年长儿可能主诉咽痒、咽痛和咽部烧灼感,全身症状轻。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婴幼儿往往鼻、咽部卡他症状不显著而全身症状较重,可骤然起病。
(2)过敏性鼻炎:主要有清水样涕、鼻痒、鼻塞、喷嚏等症状,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或改善鼻腔通气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体格检查常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清水样鼻涕。部分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鼻部皮肤出现横行皱纹。
三、临床出现以下情况考虑过敏性鼻炎
如出现以下情况考虑 AR的可能性较大,建议转耳鼻喉科治疗:①喷嚏、流涕超过 2周,经普通感冒对症治疗后,鼻部症状仍无好转、甚至加重或反复发作;②出现典型的鼻部症状,有明显诱因、固定时相发作;③患儿伴有结膜炎,哮喘、湿疹,则过敏性鼻炎的可能性更大。过敏性鼻炎应根据患儿典型的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具有鼻塞、鼻溢、鼻痒、喷嚏症状之一,检查有清水样涕、鼻黏膜水肿、苍白,眼红及溢泪等,同时具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 IgE检测 2项中任何 1项的阳性结果,可确诊。
因此,临床上,儿童过敏性鼻炎越来越高发,对于儿童鼻塞流涕等似乎感冒症状时,我们切忌大意,应慎重排除过敏性鼻炎可能,或及时发现过敏性鼻炎可能,及早治疗,避免过敏性鼻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等症状。
上一篇:
详话小儿科外治法
下一篇:
神奇的“靳三针”疗法
仪
器
设
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德国海德堡公司)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仪(德国海德堡公司)
多波长眼底激光治疗仪(德国蔡司公司)
美国飞利浦超声诊断设备
皮肤科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
皮肤科—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
皮肤科—红蓝光治疗仪
皮肤科—光子嫩肤机
皮肤科—窄波UVB
泌尿外科——红激光治疗仪
经鼻胃镜EG-530
美国GE钼铑双靶乳腺照相机
医
院
环
境
首家体检中心
环境设备
医院环境一览
病房一角
医院环境
亲情服务
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名医专家
|
医院环境
|
预约挂号
|
在线咨询
|
网站公约
版权所有·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地址:吉林市长春路9号 邮 编:132000 网址:
www.jlzxyjh.com
联系电话:0432-65010567、0432-65010533
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问题。
吉ICP备14000575号
吉市卫网审【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