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故事】谢谢你握住了我的手,传递给我温暖与力量
本期讲述人:董海宾
董海宾和雷神山的同事们制作了手工简易挎包,用来装对讲机和一些临时用品
2020年3月5日,我是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董海宾,今天是我来武汉支援的第20天。
从2月15日出征武汉,到进驻雷神山医院的这些天,我和队友们先后送走了两批出院患者,看着他们高兴的走出医院,我的心底也涌上一股暖流,每次都是默默的祝福他们,希望他们能顺利地渡过隔离期,早日回到家人的身边。
说起回家,我们常用来鼓励患者的话就是早点治好、早点回家,可对于住在26床的熊大爷来说,听到这些话,也许只能感到遗憾吧……
最初被分配护理熊大爷,我只听说他是个盲人。为了能护理好他,我还特意做了一些功课,比如盲人习惯将常用的东西放在同样的位置,比如如何带领他熟悉新的环境等等。可真开始护理他,我发现困难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
熊大爷不仅眼盲,而且听力也不好,这为我们之间的沟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常常要很大声的跟他说话,他才能听到一点,可往往也是答非所问,一句简单的询问往往要几遍甚至十几遍。我带着严密的防护口罩,喊着说上几句话,马上就会有喘不上来气的感觉,缺氧带来的头痛感和眩晕感也会随之而来。而这还不是最困难的,因为熊大爷看不见,所以病房里的摆设和去往卫生间的路我需要反反复复的帮助他熟悉。病房虽然不大,可边搀扶他走边讲解,再引导他用手来确认每一样物品的位置和房间内每一处的设置,几圈下来,也喘得不行。
对于熊大爷的护理,我格外上心,除了熟记他每一样物品的摆放位置外,帮助穿衣、吃饭、上厕所,只要是他不方便做的,我都要协助他完成。后来沟通中得知,熊大爷一个亲人都没有,疫情爆发前一直生活在福利院,可能是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对别人的关心也显得有些冷漠。对于其他的患者,我们总会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治愈回家,可对于熊大爷,我就要换别的方法去鼓励他。“大爷,你今天吃的不错,说明你身体越来越好了。”“大爷,今天感觉你特别的精神呢,走路都有劲了。”
一次次帮助,一句句鼓励,熊大爷的心也渐渐被融化了。就在昨天,我帮他穿衣服的时候,大爷第一次主动的握住了我的手。虽然没有笑容,也没有感谢,但握住我的这只手,却通过力量传递出了莫名的温暖……
在雷神山,每天的工作很累,但患者给予我们的能量很暖,暖到足以融化疲乏和害怕。这样的暖汇聚在一起,相信疫情下“冰封”的武汉离解封的那天,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