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讲身边事】核酸采集处:坚守核酸采集岗位 用“辛苦指数”换“安全指数”
近一个月以来,每天早上,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楼前的核酸标本采集处就已经排起了长队。门外的百姓自觉拉开距离,安静有序地等待着;门内的工作人员也早早地穿好防护服,准备好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种采集用品,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上午八点,核酸采集处正式开始接待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市民。不大的采集室里,工作人员分工明确,采集、收样、消毒、清点、编号,再送往PCR实验室进行加样、提取、扩增,最后还需要审核结果、网报数据……每一个环节都严谨迅速,保质保量,努力缩短检测时间。
7月下旬国内多城市出现疫情,8月下旬中小学校、国内高校陆续开学,核酸采集处又忙了起来。准备外出的、外地归来的、返校的、住院的、陪护的……仅这两个月,就采集核酸标本近三万份。
作为检验科护士长,王美子主要分管核酸采集处的工作。一天紧张的工作忙下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二天醒来后的浑身酸痛,这样疲惫的早晨也早已成为了她的日常。提早起床,提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一天的工作。由于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人员少,核酸检测处的几名护士姐妹们都是早来晚走,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加之近一段时间来检测的人特别多,最多时每天600多人,少时也要有300多人,大家不仅要加班加点,按时吃上午饭更是成为了一种奢侈。一天的采集工作结束了,大家还要完成环境消杀、物品整理等工作,下班时天也黑了。
就在前几天,忙碌中王美子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脚下一软,靠在墙上缓缓地坐在了地上,闭着眼睛缓了好一会,这才有力气站起来。看到她这样,同事们都关心的询问她是怎么了,好点没。王美子这才意识到自己中午没吃饭,加上忙了大半天,也难怪这样。事后她打趣地对同事说,“我也觉得不能这么早就去见毛主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之初,王美子作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员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出征前,她庄严地上交了入党申请书,2020年11月9日破格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从武汉回来,刚刚结束修整回到工作岗位没几天,王美子就又奔赴前线,加入了支援舒兰进行核酸采样的队伍中。因为她具有出征武汉的经历,经验丰富,医院领导对她的工作也非常认可,返回医院后就任命王美子为检验科护士长,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也总是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事,帮助大家共同成长。
不仅是王美子,核酸采集处的其他工作人员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党员护士王芳已经五十多岁了,因为长期穿防护服,身上严重过敏;脚上不仅要穿鞋,外面还有防护服和鞋套,原本健康的脚捂得总是脱皮,后来脚都肿了,走路一瘸一拐。大家看到后,多次询问她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同事劝她休息,可她却说“科室人手不足,我得坚持”。
核酸采集处作为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部门,需要时,她们需要为医院进行全员检测,为满足工作要求,她们还要派出人员到大学、部队、机关上门检测。三伏天的室外,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对每一位护士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考验,每天8到10小时的工作,人人都是汗流浃背。除了克服呼吸困难,大家为节省防护服,都尽量不喝水,不去洗手间,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自2021年年初至今,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核酸采集处共采集标本超7万份,正是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舍身忘我的敬业精神,才让新冠病毒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