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磊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仿佛是枕戈待旦的战士,随时等待奔赴一场生死之战。在这群勇敢的战士中,有那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站在生死线的边缘,用一根根导丝,一个个支架编织起一张希望之网,阻拦死神的靠近,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铅衣战士”——心脏介入医生。
30斤重的铅衣,被汗水浸湿的术衣,站立10小时后酸胀的小腿,计算不清的辐射量,全年24小时×365天随时待命……没错,这就是一个心脏介入医生的日常,是普通人很难想象的日常。
王磊,今年39岁,硕士研究生学历,2008年毕业后他便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心血管内科专业,成为了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用王磊的话说,当时医疗技术相对落后,作为一名内科医生,药物是唯一的武器,面对像急性心肌梗死这类凶险的疾病,单一的药物溶栓治疗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很多急重症患者因此失去了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王磊对患者的遭遇、家属的悲痛都感同身受,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定要不断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将更多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日渐成熟。纤细的导丝、导管、支架成为了新武器,可以帮助患者快速、安全地开通闭塞、狭窄的血管,挽救患者的生命。先进的医疗手段让王磊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有什么比亲手开通患者血管更能燃起热情呢。但是,介入医生需要在术中全程接受射线辐射,手术一天受到的辐射量相当于拍了上万次胸片,脱发、免疫力下降、癌变几率增大等对身体的损害也是不可逆的。面对这样“用生命挽救生命”的现实情况,王磊没有退缩,毅然穿上厚重的铅衣站到了挽救心梗病人的最前线。
转眼间,这身30斤重的铅衣已经穿了8年,王磊医生始终脚踏实地,也迅速实现了跨越式成长。从2012年决定学习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他便拜在国家级心血管专家刘同库教授的门下,三年的苦心钻研和临床实践使他对冠脉介入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由于业务能力出色,2018年王磊被医院派往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进入于波教授和侯静波教授的团队,这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国内最先进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也了解了世界上冠脉介入技术的最新进展。进修学习结束后,王磊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质考试,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独当一面的“老战士”。
近年来,胸痛患者的规范化救治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全国范围内各医疗单位胸痛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一直走在吉林地区的前列,而胸痛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支持,王磊和众多胸痛中心相关科室的同事们一起见证了医院胸痛中心的成长,而他作为胸痛中心数据管理员及介入团队的一员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就在前不久的一个深夜,一位男患者石大爷因胸痛来院就诊。王磊医生接诊过程中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命悬一线。王磊立即组织抢救,经过心肺复苏先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随后立即将患者送往导管室进行了急诊介入治疗。导丝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开通了患者闭塞的血管,患者生命得到了挽救,转危为安。石大爷是家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他要是倒下了,其家庭生活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出院时,石大爷拉着王磊医生的手激动地说“真的感谢你,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们这个家。”
作为介入医生,亲手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成就感不言而喻,但“成就感”亦是由“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撇开长时间负重手术异常辛苦不谈,对年轻医生来说,由于长期大量接触X射线辐射,能否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也让他们背负着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就是对家人的亏欠,不管再热闹的团聚,不论再难得的陪伴,只要是电话铃响起,患者就永远排在最前面。医生也是凡人,有时也难免有彷徨与动摇,但每当听到患者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都愈发坚定了他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多年的磨练,王磊医生已经练就了一身“内外兼修”的本领。在心血管内科常见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上已然达到功力纯熟;同时又熟练掌握冠脉介入手术的各项技术,能够独立完成介入手术。注重科研的他还作为第一项目负责人完成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1项,发表过国家级论文3篇。
从医13年,王磊无惊人的成功壮举,也没有耀眼的光环荣誉,唯有一份执着的信念,踏踏实实做人,端端正正行医。在医学的征途中,他没有停留,没有止步,把宝贵青春献给了自己深爱的医学事业,拳拳之心化作一缕清风,吹来了滋润患者心田的一片甘霖。
王磊,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吉林省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委员。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多年,擅长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病,在心血管内科众多疾病治疗上有独到见解。熟练掌握冠心病介入治疗各项技术。参与完成多例复杂、高难冠心病介入手术。同时掌握冠心病介入最新治疗、检查项目,如IVUS、OCT、IABP、临时起搏器植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