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9 发布时间:2024-06-24 15:39:14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用她的真诚和行动,为患者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她就是脑病科医生杨植媛,一位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一颗医者仁心的白衣天使。
雨夜里的坚守与深情劝解
84岁孔奶奶因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入医院,主治医生杨植媛从入院检查开始,就展现出了她的耐心和严谨,对孔奶奶的病情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诊断。但治疗过程并不顺利,昼夜不停地输液和治疗的疲惫让孔奶奶变得焦躁不安,入院第二天便闹着要回家,谁也劝不动。家属虽害怕回家的后果,但也只能顺从老人意愿把她抬到一楼大厅准备回家。
已下班的杨医生在得知孔奶奶的情况后非常着急,她立刻打去电话,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以高度的责任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她详细解释了回家的危险性,又强调了继续治疗的必要性。她的言辞恳切,透露出对患者深深地关怀与担忧。当得知家属和患者还在医院没有离开时,她顶风冒雨亲自跑到医院劝说孔奶奶。那一刻,她的身影在风雨中显得格外瘦弱,但她的眼神却充满了坚定和力量。她的坚持和真诚最终打动了孔奶奶,使其决定留下来继续配合治疗。
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杨医生不仅关注孔奶奶的病情,更时刻关注她的心理状态。为了安抚老人的焦虑情绪,杨医生特意为其找了一个安静的病房,让她能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孔奶奶的康复离不开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快出院时,杨医生还特意为其详细介绍了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康复中心的优势,并联系康复科医生为孔奶奶提供后续的康复治疗建议,她的周全考虑让家属倍感安心。面对这样一位负责、有爱心的好医生,家属深感温暖和庆幸并为杨医生送来了感谢信。
医者慷慨解囊助患者渡过难关
曹大哥是一位正在住院的患者,发生在他与杨植媛医生之间的故事令人动容。因突发疾病,他被紧急送入医院脑病科,入院时他的右侧肢体已几乎全瘫,言语模糊。更令人揪心的是,他并无医保,且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发病五个多小时后,才辗转来到医院,陪伴在旁的仅有一位17岁的女儿,妻子早已离世。
曹大哥手头拮据,住院时仅带了500元。急诊检查花去了200多元,剩下的住院费寥寥无几。但溶栓治疗迫在眉睫,在这紧要关头,杨植媛医生毅然决定先行为其垫付1000元医药费,以确保治疗不受延误。
住院后,在患者模糊不清的言语中,科室同事费尽周折通过微信联系上了他的家人,协助筹集了后续治疗费用。如今曹大哥的病情已大有好转,肢体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这无疑是对医者最大的慰藉。这段经历再次印证了,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需具备一颗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仁心。
盒饭与面条的治愈之力
在医院的走廊深处,杨植媛医生的身影总是在忙碌中透露着坚定。年近81岁张大爷是个江边剃头的老手艺人,发病时身边没有人,由120被紧急送入医院。张大爷病情不容乐观,意识模糊、右侧肢体瘫痪,当好不容易联系到的老伴步履阑珊来到医院后,突发的意外令她深陷一片绝望之中。老人的无助和迷茫,让杨大夫心中隐隐作痛,在了解到其未办饭卡没有饭吃后,她便贴心为老人购买了盒饭。当饭菜的香气在病房中弥漫开来,张大爷的老伴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这不仅仅是一盒饭,更是医者对患者的深切关怀与温情,这盒饭温暖了张大爷的家庭。经过一系列的积极治疗,张大爷恢复的很好,在老伴的搀扶下离开医院,一家人的生活又燃起了希望,这样的温情故事提醒我们,关怀与理解是拉近距离的最好良药。
与之相似的还有一碗面引发的温馨故事。一名患有重症银屑病的患者王大哥生活拮据、衣衫褴褛,他来到医院仅仅是想打一杯水喝,却突然抽搐摔倒在地磕破了头皮。急诊室的医生们迅速行动,开通绿色通道紧急救治。经过一番抢救,王大哥终于醒了过来。检查结果显示他存在严重的低钾,值班的杨植媛医生常规给予了补钾对症治疗后还为他买了一碗热腾腾的面。这碗面对王大哥来说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温暖。他狼吞虎咽地吃着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真情和医者仁心。杨医生的善举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了一丝家的温暖。一盒饭与一碗面,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温情与关怀,成为了治愈心灵的人间的美好。
医者大爱
无私奉献
杨植媛不仅在工作中展现了医者的大爱,更在生活中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经常为贫困的患者买饭、垫付医药费;不管自己多忙都会抽时间去看望患者;平时对同事也特别热情;每当需要搬动患者时,她总是那个最主动、最用力的人。
在医院这个充满病痛的环境里,杨植媛用她的医术和爱心为患者撑起了一片生命的绿荫,她是医院脑病科团队的优秀代表,科室的发展是整个脑病科团队团结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脑病科团队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秉承着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与关怀的服务理念,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和温暖,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