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
最新医讯
就诊流程 来院路线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9号
邮编:132012
电话:0432-65010533
   0432-65010567
   0432-65010666
信箱:jlzxyjhyyyzxx@163.com
冬季心脑血管病防治

阅读:138 发布时间:2014-01-03 10:05:53

   心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若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治疗措施,患者寿命将比平均寿命减少20~30年。寒冷冬季,心脑血管病又进入了发病的高峰期,心血管事件有30%-50%的上升。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正是中老年患者的“危险时刻”,此类疾病患者更应注意加强自我保健和积极防范,要避免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尤其要戒烟,限酒及适量运动,归纳起来就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此为健康四大基石。同时,要坚持以下五大准则:  
  一、A=Aspirin:坚持服用阿司匹林
  在存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长期、规范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使心脑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对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能使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降低。
  什么人该服用阿司匹林?
  男性>40岁,女性>50岁,同时合并下述危险因素中的两个: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肥胖。
  剂量:每天75-150毫克。  
  提醒:拜阿司匹灵是肠溶片在肠道内缓慢释放,不易损伤胃黏膜,空腹服用效果更好;而非肠溶的阿司匹林则需要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二、B=Bloodpressure:控制血压,降压达标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中老年朋友收缩压每降低10mmHg,冠心病的风险就减少30%,脑卒中的风险下降45%。  
  注意:  
  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至少将血压水平降至14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应降至更低。  
  三、C=Cholesterol:控制胆固醇水平  
  在大风降温天气,很多人习惯通过进补增加身体热量和营养,但要注意对胆固醇摄入量的控制。因为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总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mmol/L,冠心病的危险将上升35%;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冠心病的危险将随之下降20%。  
  四、D=Diabetes:积极治疗糖尿病  
  大风降温天气会引起血管急剧收缩,血流减慢,这是糖尿病人患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诱因。  
  据统计,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积极的降糖治疗同时可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心梗的危险随之降低14%。而小剂量阿司匹林也能使男性糖尿病患者首次心梗的几率下降61%。  
  五、E=Exercise:适度运动,健康生活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每周安排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锻炼时机最好在中午,以避免身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低盐低脂,心态平稳。忌大量进补高热量食物和滋补药酒,以免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多数为中风,但这却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前者通常发病会相对缓慢一点,而后者发病急骤,尤其凶险。一般来说,在脑梗死发病前,患者容易出现单眼视物不清或眼前一过性发黑,半身麻木、流口水、舌头发硬发麻、口齿不清,眩晕、恶心、呕吐和走路不稳等症状;而在脑出血前,容易出现持续难以缓解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止痛药效果不明显。而一过性的意识不清或嗜睡在两种病情发作前都可能出现。切记:心血管病患者切忌乱动,要保持安静并迅速送院,而脑血管病患者要特别防止窒息。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心梗,这种病一旦发作,最忌讳乱动,家人切不可鼓励患者“动动就好”,而要绝对卧床休息,舌下含硝酸甘油片1片,5分钟后无效可含服第2片,5分钟后无效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治疗。
  一旦出现中风先兆,应该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尽快打电话叫120由家人护送就医。有条件的可在送至医院前在家中测量血压,如果血压升高可先口服降压药;病人如处于昏迷状态,应将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而导致窒息。
  
  

 

 





版权所有·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地址:吉林市长春路9号 邮 编:132000 网址:www.jlzxyjh.com
联系电话:0432-65010567、0432-65010533
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问题。
吉ICP备14000575号 吉市卫网审【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