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1 发布时间:2014-01-18 09:51:22
圆翳内障:又称白内障,中医分为肝肾不足、脾气虚弱两型,现分述如下:
1、肝肾不足型
主证:视物昏花,视力缓降,晶珠混浊;或头晕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见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虚烦不寐,口咽干痛,小便黄少,大便秘;舌红少津,苔薄白,脉细弦数。或烦热口臭,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四子补益丸或四子补益汤加减。枸杞子、五味子、女贞子、菟丝子、地黄、乳香、淫羊藿、肉桂、麦冬、丹参、茯苓、桔梗、黄连、黄芪、党参、酸枣仁、柏子仁。伴头眼胀痛者,宜加磁石及石决明以平肝潜阳;伴潮热虚烦,口咽干燥者,可加知母、黄柏以降虚火;伴畏寒肢冷者,系阴损及阳,可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
疗效评价:
肝肾同源,瞳仁属肾,肾为神光发源之所,肾精上注于目而明于瞳子可视万物。肾精不足不能上注于目,而视物模糊。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亢上而见头晕耳鸣。肾精不足则腰酸腿软。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肾不足,肝肾精血亏损,目窍衰微,故视力减退。因肝肾不足,气化无权,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均为肝肾精血不足之证。病位在目,为肝肾所主;病性属虚证。本科长期以来应用四子补益丸或四子补益汤加减治疗本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引进绿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穴位按摩。
①、取穴:双侧太阳穴、四白穴、睛明穴、太溪穴、三阴交。
太阳穴:目外眦与眉梢连线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
四白穴:目正视时,瞳孔直下在眶下孔部位。
睛明穴:目内眦旁开1分。
太溪穴:内踝和跟腱之间凹陷处。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②、方法:取穴按摩,每日2次。
太阳穴、四白穴、睛明穴属眼周主穴,常按摩可起到疏通眼部经络,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太溪属肾经原穴,三阴交属肝脾肾三经相交之穴,两穴并按,长期坚持可起到滋补肝肾、益气健脾之效,减缓圆翳内障的发展。
2、脾气虚弱型
主证:视物模糊,视力缓降,晶珠混浊,或见晶珠混浊,视近尚明而视物模糊;伴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炙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大枣6枚 生姜9片。若大便稀溏者,宜加干姜、砂仁、六曲以温中除湿,消食健脾;伴口渴者为气阴两亏,加麦冬、五味子以滋阴生津。
疗效评价:
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气上升,目窍通利,脾主升清,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目得清阳之气的温养则视物清明,脾气统血,血养目窍,目得血能视。故脾虚则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年老体弱,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匮乏,目失濡养,则导致水谷精微输布乏力,不能上营晶珠,,且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亦可导致本病。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证。病位在目,病性属虚证。本科长期以来应用四子补益丸或四子补益汤加减治疗本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引进绿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穴位按摩。
①、取穴:双侧太阳穴、四白穴、睛明穴、太溪穴、三阴交。
太阳穴:目外眦与眉梢连线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
四白穴:目正视时,瞳孔直下在眶下孔部位。
睛明穴:目内眦旁开1分。
太溪穴:内踝和跟腱之间凹陷处。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②、方法:取穴按摩,每日2次。
太阳穴、四白穴、睛明穴属眼周主穴,常按摩可起到疏通眼部经络,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太溪属肾经原穴,三阴交属肝脾肾三经相交之穴,两穴并按,长期坚持可起到滋补肝肾、益气健脾之效,减缓圆翳内障的发展。
穴位按摩属于绿色治疗,患者易于接受,且各年龄段患者都适宜,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广。
针灸、穴位按摩、耳针等其他非药物疗法,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