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
阅读:221 发布时间:2015-06-19 13:47:2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40~60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80%的动脉瘤发生于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即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发生于Willis动脉环后部的,包括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脑的动脉瘤不到20%。有20%左右的病例动脉瘤是多发的。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把动脉瘤分为先天性、动脉硬化性、感染性及创伤性四种。前两种占极大多数(98%以上),后两种不到2%。
动脉瘤的主要危害是破裂出血,发病都很突然,可以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突然起病,但也可在体力劳动、情绪波动、酒后、解便时突然发病。出现剧烈头痛,伴以呕吐,意识不清、抽搐、大量出汗等。检查可见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腰椎穿刺可得血性脑脊液,压力升高。出血严重者可致昏迷及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出血可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严重,危险性及致残率亦相应增加。出血后由于进入脑脊液内的血液成分分解,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可导致脑血管痉挛。这是比SAH更为有害的致病因素,可导致局灶性或全脑的缺血,严重时可致脑梗死,从而明显加重病情。未破裂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而产生症状。常见的有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瘤),表现为睑下垂、眼球外展、瞳孔扩大、对光及调节反应消失;巨大的前交通动脉瘤可表现出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症状。
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可显示出动脉瘤的部位、形状、大小及数目。巨大动脉瘤在CT增强扫描时可表现为靶环征。目前,CTA(CT血管造影)技术不断成熟,可以诊断约95%的颅内动脉瘤,具有无创及费用低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