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和预防
阅读:214 发布时间:2015-07-24 14:56:16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常见的HIV暴露源包括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实验室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发生这种职业暴露通常是因为HIV感染者外表无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医院各科室就诊,而医务人员经验不足,缺乏了解,认为自己不可能接触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担心经济成本增加或怕麻烦采用不规范操作等等。职业暴露的方式通常为:
经皮肤损伤: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做手术、拔牙或镶牙时,外科或妇产科医生被手术刀割伤或被缝合针刺伤,口腔科医生被病人的牙齿刮伤或被医疗器具损伤;护理人员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注射或采血时被针头刺伤;血库或化验室的工作人员被带有HIV的针头或玻璃损伤;尸检人员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做尸检时被手术刀割伤等等。
粘膜性损伤:HIV产妇在分娩时,产科医生接触携带HIV的羊水等溅入眼、鼻等部位。
当针刺损伤后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首先取决于该枚针头是否被艾滋病病毒污染。其次,感染的危险性还取决于被针头刺伤的深度和针头上有无可见的血液及血液量的多少。空心针头较实心针头感染的可能性大;刺伤越深、针头被污染的血液越多,感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是否会感染它取决于接触物的性质;接触物的多少;在接触物中所含HIV的浓度等。据统计HIV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约为0.3%。
发生职业暴露后我们采用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用药疗程为28天。事故发生后应立即、4周、8周、12周和6个月检测HIV 抗体。特殊情况下,如暴露者存在基础疾患,免疫功能差,产生抗体延迟;或HIV和HCV合并感染,HCV尚未发生血清学转换者,可适当延长HIV抗体检测的随访时间,长期从事艾滋病相关工作的人员,应随访到1年。
如何预防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二、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四、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最后,对需要进行手术、分娩、血液净化、内窥镜检查、输血、介入操作等有创检查或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对其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