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类脑梗即使CT正常也高危
阅读:247 发布时间:2016-03-28 14:42:07
脑血管闭塞后,其供血区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最初4-6小时,缺血区开始出现脑水肿,此时脑CT扫描均为阴性,称为绝对潜伏期;12-24小时缺血区脑细胞坏死,但其密度尚无变化,此时多数病例CT可无阳性发现,称相对潜伏期;2-5天,脑水肿达高峰,CT表现为低密度影像,称水肿坏死期;2-3周脑水肿消失,坏死组织被吞噬移除,受损部位开始出现修复,此时梗塞区边缘模糊,密度相对增高而呈等密度,称模糊效应期;1-2个月巨噬细胞减少,吸收清除作用结束,形成含液体的囊腔,称疤痕形成期。
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可以在脑CT上表现出来。但由于CT的局限性和脑梗死后病理改变的复杂性,病人只有在梗塞区形成了明显的低密度影时,CT才可发现异常。在六种类型脑梗塞,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分水岭脑梗、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中,一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脑缺血发作,因梗塞体积小及无真正脑组织坏死,CT常表现正常。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来诊断。后四种类型的患者大部分情况下都有相应的CT异常,但多数病例在24小时内及2-3周时,脑CT可基本正常。另外,小脑、脑干、眼底部和后颅窝的腔隙性梗塞由于骨质高低不平、骨质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及结构复杂的影响,亦难以显示。再者由于CT的分辨力一般为5-8mm,故若有位置重要而直径<5mm的腔隙性脑梗塞,亦可有单瘫、偏瘫、四肢瘫等临床定位体征,而脑CT可完全正常。这时MR检查就显得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