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
搭建救“心”高速路网
3月22日,在苏州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经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投票表决,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和救治水平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这标志着该院胸痛中心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了国家级标准和水平,也是吉林地区及吉林省中医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殊荣的背后,凝聚着全院人的不懈努力、执着探索和艰辛付出,更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希望和嘱托。
整合资源 为生命争分夺秒
3月19日14:40分,马先生在家中突发胸痛,自行服药后症状未缓解,家人于15:35分拨打了120急救电话,15:50分,120车赶到病人家中。
15时53分,120急救医生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救治心梗刻不容缓,急救医生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家属同意实施介入手术,随后120急救人员马上将病人的信息通过胸痛中心▪120微信群迅速传到了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调度室马上通知启动导管室,相关医护人员待命,术前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
16时12分,急救车抵达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绿色通道早已打开,术前准备已经就绪,马先生被直接送往导管室接受手术治疗。16:51分,心脏闭塞血管开通,门—球时间为39分钟。
马先生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的就诊经历——从120医务人员首次接触病人进入抢救流程、到血管开通,只用了61分钟!
该院急诊科主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刘婉嫣告诉记者,自2017年3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来,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高,并且不断刷新“救心”速度。74岁的孙先生也是借助这个先进的管理模式,逃出了死神的魔掌。从进入医院大门到被送入手术室,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完成介入支架植入手术,整个“救心”过程仅用了47分钟。
这样的高速“救心”的例子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比比皆是。在这条“救心高速路”上,几年来已使4700余名胸痛患者受益,为1604名患者成功施行了急诊介入手术。而且,救治时间在不断缩短,病人从入院到血管再灌注最快的仅为37分钟。
这条“救心高速路”,让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快速甄别,为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凶险病症争分夺秒,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如此优质高效的紧急救治,足以让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人引以骄傲和自豪。
高瞻远瞩 架起“救心高速路”
在采访中,业务院长、胸痛中心副主任战卓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2年,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萌生了建设胸痛中心的设想。当时,他与心血管内科主任史建平到北京参加由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进展》学习班时,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发现了一本刚刚出版的,名为《胸痛的快速诊治》的译作。书中提出了建立胸痛中心这种科学的方法,以提高急诊疑似冠脉综合症的胸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改善患者的结局。学习归来,他们向田洪赋院长汇报此事,田院长当即拍板:“只要对百姓生命和健康有益的事,咱就干!”
智者先行。2013年2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急诊科成立了胸痛单元,当时只有10张病床。这就是胸痛中心的雏形。
由于当时国内建设胸痛中心的医院很少,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他们就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总结。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各学科之间的配合越来越紧密,胸痛单元救治胸痛患者的能力越来越强,胸痛患者救治流程不断优化,有效提升了救治效率,到2015年,床位已增加到了30张。
2017年1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向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提出认证申请,胸痛单元也正式更名为胸痛中心。在随后的时间里,医院的相关人员多次到哈医大二院、吉大三院等上级医院学习参观胸痛中心建设。
经过5年的摸索和实践,从运筹帷幄、启动实施,到经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基本资质审查、区域认证办公室对建设材料的初审、总部专家对建设材料的网上评审、微服私访、现场核查,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投票表决,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终于登上了认证成功的舞台。医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全院职工团结协作,打造了吉林地区及吉林省内中医系统内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给江城患者带来“心”希望。
患者未至 生命通道已打开
与急救120无缝对接,患者未到医院,手术准备已经做好,这是胸痛中心的亮点之一。目的就是为了和死神抢时间。因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心血管内科主任史建平说,胸痛病人从发病到血管再灌注,时间越短,生存希望就越大。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如果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就算是将患者成功救了回来,也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我们在胸痛中心创建初期前,门—球时间在108.7min,到认证前已将门—球时间缩短为73.4min.
而“救心高速路”响应于院前,病人紧急情况下可以“超车”急诊,享受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至,准备先行”的服务。缩减中间环节,使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快速转运及救治,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
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婉嫣说,胸痛中心由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呼吸科等十几个科室共同组成。它的救治模式是对医院现有流程的优化,构建区域内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网络和工作机制。
刘婉嫣详细解释了胸痛中心与120急救系统的急救流程,如果病人是通过120急救系统来院,随车医生在首次接触病人时即可以为病人进行心电图、血压等检查,并将检查数据立即上传到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内,群里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病人情况。如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同意介入手术,就立刻启动导管室开始手术前的准备,病人抵达医院后,可以绕行急诊、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直接被送到导管室进行救治。
“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努力为市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急诊急救服务,是我们建立胸痛中心的目的。胸痛中心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及高危胸痛病人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构建健康江城有着重要的意义。”业务院长、胸痛中心副主任战卓说。
为了不断优化流程,使患者得到快速诊治,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了不懈努力。记者在院区看到,从各主要通道路口,急诊预检到心电图室、CT室等门口显眼处,都张贴着“胸痛患者优先”标识。医护人员对胸痛中心的业务范围非常熟悉,能快速作出基本判断。同时,确立了“先诊疗后付费”的急救绿色通道救治原则。急性胸痛病人到达急诊室后,可绕过挂号、缴费、候诊等流程直接就诊。等到病人得到医疗处置后,再去补办挂号、缴费等手续。医生以最快速度获取患者相关化验结果,并明确诊断。对低危胸痛病人,将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处置,杜绝心肌梗死病人的误诊和漏诊。
目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的所有医疗处置,都能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的规定时间内完成,ACS(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救治效率指标和预后指标均满足中国胸痛中心的要求。
正是胸痛中心的医生们争分夺秒地与死神博弈,才能使生命继续绽放,才能让更多的家庭重拾幸福。
人才培养 铸高效救“心”团队
如果说,在一场“心脏保卫战”中,时间是救治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医疗技术则是核心战斗力。是胸痛中心实力的体现。
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院领导班子给予了大力支持。院长田洪赋亲自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业务院长战卓、朱国琪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副主任,由医务部主任王锐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秘书,成立胸痛中心创建办公室。胸痛中心还设立了医疗总监、行政总监和协调员,并建立健全了胸痛患者诊治流程和规范。“我们就是要举全院之力,高标准建设胸痛中心,打造坚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和高效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长田洪赋信心满满。
为了使医疗质量达到更优、更高标准,胸痛中心还不断优化胸痛救治流程,提高胸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水平,多措并举实施人才战略。在胸痛中心创建之初,医院就聘请了国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刘同库到医院胸痛中心指导工作,培养人才,参加会诊、手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近年,医院已派出多名医生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哈医大二院进修学习,完成医院PCI手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医院同时对全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培训,上至医院领导,下至保洁、保安人员,全员知晓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和急诊急救的基本常识等等。医院胸痛中心创建办公室定期召开胸痛中心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及联合例会,通过运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同时,胸痛中心相关科室人员还坚持在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开设的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胸痛学院中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身。
这些措施都大力助推了学科发展,提高了临床医生对高危急性胸痛的诊断、鉴别和诊治能力。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王飞告诉记者:“随着我院胸痛中心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显著缩短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胸痛中心是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优势结合,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从而提高急危重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胸痛中心的建设,就是为胸痛患者编织一张快速、高效、便捷的胸痛‘急救网’。”业务院长、胸痛中心副主任战卓说。
全域覆盖 编织“胸痛急救网”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胸痛中心似一张遍布吉林地区的“胸痛急救网”,它联通东西南北,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并且打开医院、区域间的壁垒,通过信息、交流、联系,将病人真正从上到下一条线连起来。
目前,该院与市120合作畅通抢救渠道,共同设立“胸痛中心•120”微信交流群,群内有医生护士82人。该院还发挥我市第六医联体主体单位优势,与医联体中其他医疗单位建立“第六医联体•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方便患者的会诊、转诊。两个微信群的建立实现了院前急救、基层医院与该院胸痛中心的无缝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和信息体系。医院还按照中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对第六医联体内的多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和居民进行了相关培训,让大家知道“有胸痛一定要拨打120!”与此同时,医院还积极参与宣传中国“心梗救治日”,让大家记住11月20日这天,同时也记住心梗救治的两个120原则,一是及时拨打120,二是把握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
在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后,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人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严格对照胸痛中心的建设标准,持续改进,不断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并且将这些经验做法向医联体内的基层医院传送。
目前,吉林市的胸痛中心还处于起步阶段,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担当,为吉林地区的胸痛中心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头的作用,该院胸痛中心的建设紧密地与医联体建设相结合;与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5年下发的《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2017年10月下发的《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和2017年12月下发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相关政策结合,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西医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胸痛中心的建设模式,带动了该院急诊急救模式的改善和提高,现在医院和急救120建立的这张高效的“急救网络”不单单服务于医院胸痛中心,还同时应用于除急性胸痛以外的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食物中毒病人及外伤抢救等多个学科的急诊急救工作。
院长田洪赋告诉记者,今后,胸痛中心将继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与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力度,积极投入到以“三全”模式为标志的胸痛中心2.0版的建设之中,努力从胸痛中心向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发展,使患者得到更精准和规范的治疗,让这条“生命的绿色通道”更加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