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知伴解】唠唠过敏的那些事儿
这年头,过敏性疾病满天飞,让“过敏”这词妇孺皆知。在门诊常常有患者问我:“大夫, 我这过敏是不是免疫力差引起的?”这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其实过敏是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因为你的免疫系统判断失误,对一种稀松平常的物质反应过度,免疫细胞的一番厮杀后,战场一片狼藉,造成自身组织损伤却乐此不疲。也就是说过敏并不是免疫力差,而是免疫系统敌友不分。
还有的病人进诊室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这个是不是过敏?”其实这中间有许多并非正儿八经的过敏,而是和过敏长得很像的“假过敏”。
就像大家众所周知的荨麻疹(俗称鬼风疙瘩)未必是过敏所致,荨麻疹作为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会叨扰20%-30%左右的人。它为什么会痒,会红,会肿,全身反反复复起“风疹块”?这不得不提到“组胺”这家伙,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它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局部水肿、支气管痉挛、胃酸分泌增多等,临床上对应着红斑、风团、瘙痒、喘憋、胸闷、腹部不适等症状。它是经典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正是通过一种叫IgE的免疫球蛋白,把作战信号传递给肥大细胞(组织中)、嗜碱性粒细胞(血液中)时,就会释放组胺等炎性物质,引起一系列表现。所以治疗荨麻疹最常用的就是抗组胺药,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抗过敏药”,如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扑尔敏等。其实这些药既不能阻止组胺产生,也不会破坏组胺,只是某些方面和组胺相似,就冒充组胺提前把它的受体给占了,让组胺到不了作战的据点,从而干不了坏事。
然而许多荨麻疹并非真的过敏所致,更不是食物过敏,所以盲目的忌口只会影响营养均衡,对预防荨麻疹没什么用。比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多粘菌素、维生素B1等,本身就是组胺释放剂,不需要劳驾IgE这些免疫球蛋白的帮忙,可直接导致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介质,所以和免疫不沾边,更谈不上是“过敏”这种“异常免疫反应”。
物理因素甚至情绪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过敏样反应。压迫、摩擦、振动、冷、热、水、日光、运动等物理因素,也可以引起某些特殊体质人群释放炎症介质,通过非免疫机制发生物理性荨麻疹。
还有年轻人常见的胆碱能性荨麻疹,在遇热(运动、进食热食品、热空调)、情绪烦躁或饮酒后容易诱发,这类患者可能体内缺少分解乙酰胆碱的胆碱酯酶,当各种因素造成副交感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冲动,就出现皮损,属于“非物理性荨麻疹”。阿托品、654-II等抗胆碱药可以缓解症状,但要注意口干等副作用,赛庚啶等同时有抗组胺和抗胆碱作用,比单纯抗组胺药效果要好。减少运动和保持情绪稳定居然是预防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