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32 发布时间:2021-12-29 15:02:02
在康复科很多治疗室里,都会看到“镜子”的身影,练说话需要镜子、练走路需要镜子、练手指的抓握也需要镜子……这些镜子,可不仅仅是用来“照的”,而是用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的”。
为什么一面普通的镜子,在康复治疗师的手里,就能起到改善患者功能的作用呢?其原理是利用了镜像视觉反馈的作用。镜像视觉反馈是借助视错觉,让患者从视觉上感觉健侧肢体的运动或触觉,就像瘫痪或疼痛侧肢体一样,从而影响患侧,促进患侧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镜像疗法”。镜像疗法早期最初运用在幻肢痛患者的疼痛治疗当中,之后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人脑中主要存在两个镜像网络,分别称为顶额镜像系统和边缘镜像系统。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激活在动作观察、动作模仿和运动想象中起重要作用,而这三个神经生理学过程又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学习进程。因而,镜像神经元系统也是运动学习的重要神经机制。在镜像治疗中,患者能看到完好侧肢体运动的镜像,就可以激活相应皮层的镜像神经元。脑电图证明,其放电形式与实际执行动作时脑区电活动一致,因此有助于恢复受累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正是由于视觉反馈可以影响中枢感觉,同时中枢又是具有部分可塑性的。因此,通过视觉反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也就有了可行性,而镜像疗法就是基于镜像神经元为基础的。
偏瘫患者将双手置于桌面,将平面镜置于双手正中,在健侧上肢运动过程中观察“镜像上肢”,以为是自己的患肢在做同样的动作,通过反复的观察、想象、模仿学习的过程,激活相关运动神经元以及脑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利于脑功能重组,从而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