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孤独症(儿科:秦越)
阅读:123 发布时间:2016-01-29 11:46:09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诊断流程:
1、父母访谈:
收集详细病史:现病史重点了解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现及行为特点。患儿的生长发育史,母孕期情况,家族精神病史
2、检查儿童:
仔细的精神检查:包括观察患儿的语言能力、交往方式、合作情况、模仿能力、运动水平,观察有无刻板、重复的动作,奇特姿势、行为以及患儿的兴趣和注意力等,全面的体格检查 。
3、辅助检查及心理评估:
1)、必要时血尿常规及血铅、微量元素检查;
2)、必要时染色体检查;
3)、其他:如脑电图、CT、MRI等。
4)、心理评估:了解其症状轻重、功能高低。
(1)、智力测验(盖塞尔智力量表、学龄前或学龄儿童韦氏智力量表)
(2)、SM社会适应量表
(3)、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CARS量表)
(4)、必要时进行pep教育量表评定
4、诊断::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综合诊断。
5、鉴别诊断:
1)、Rett’s综合征
2)、婴儿痴呆
3)、精神发育迟滞
4)、抽动秽语综合征
5)、儿童精神分裂症
6)、选择性缄默症
三、治疗:
1、综合训练:个别训练、集体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等,如能配合可进行经络导平治疗。
2、指导家长配合家庭训练(语言、交往、运动、适应环境等)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某些症状,如过分多动、刻板行为过多、自伤行为等可试用精神类药物协助控制。
1)、氟哌啶醇:每日0.5~4.0㎎分两次服用,可控制多动、冲动、刻板行为,改善退缩和语言障碍,当疗效不显著、副反应不严重时可适当加量。
2)、氯丙嗪:每日100~400㎎,分2次服用,可改善睡眠、过度活动、情绪和注意力,但对语言、交往等问题疗效不明显。其副反应主要是过度镇静,常常影响使用。
3)、舒必利:每日100~400㎎,分2次服用,可改善孤僻、退缩,使患儿变得较活跃,言语量增多,反应敏捷,减轻烦躁。常见副反应为轻度兴奋及睡眠障碍。
4)、利他林:可改善活动过度,注意涣散等症状。每日0.3~0.5㎎/kg,分1~2次服。本药可降低抽搐阈值,故对有抽搐倾向的患儿,尤其有脑器质性改变的应慎用,以免诱发癫痫和抽动。